原标题:审美意识迁移与独见共识互转
作为陶渊明的审美“铁杆粉丝”,苏轼对陶氏及其作品可谓推崇备至,意识故萧统所编《文选》仅录陶作9首,迁移自然引起其极大不满:“舟中读《文选》,共识恨其编次无法,互转去取失当……观《渊明集》,审美可喜者甚多,意识而独取数首……渊明《闲情赋》,迁移正所谓《国风》好色而不淫,共识正使不及《周南》,互转与屈、审美宋所陈何异?而统乃讥之,意识此乃小儿强作解事者!迁移”又由于苏轼乃一代文学宗师、共识精神界的互转领袖,因此他对《文选》的贬抑,很大程度左右了当时乃至后世人们对《文选》的态度,并引发了有关《文选》录文优劣之争。后人或赞同,进行更尖锐的批判;或反对,为萧统《文选》作辩护;或将苏轼对萧统之讥,理解为“求全之毁”。然对《文选》选文作更全面的考察,我们却发现:录文评价并非纯粹的“是非”或者“对错”问题,而涉及“当时与后世”和“独见与共识”两大维度,亦即审美意识迁移与独见共识互转。苏轼之所以贬《文选》而扬陶潜,皆因其未注意到上述因素。
第一,录文评价与审美意识的迁移有关。所谓审美迁移,即文学作品在当时与后世之评价升降问题。概言之,《文选》选文至少包含三种情况:一是当时评价一般而后世享誉极高者;二是当时颇负盛名而后世趋于平淡者;三是在当时与后世皆保持较高声誉者。就第一种而言,若不能“以古还古”,则容易对古人及其选集妄加指责,而陶作即属此类。
首先,在苏轼极力褒扬以前,陶潜其人其作地位向来不高。陶渊明是东晋伟大的诗人,这是当代人的共识。然后人往往忽略的是,作为非主流的陶渊明及其创作,不仅在东晋南北朝间反响平平,甚至直到宋代苏轼以前(盛唐以后稍高),总体评价仍较为一般。前者例如,其好友颜延之所作《陶徵士诔》,只说他“学非称师,文取指达”;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提及晋宋时文人却不及陶;阳休之《陶集序录》说陶诗辞采“未优”;钟嵘《诗品》将其放到《中品》说:“世叹其质直。”可见,萧统选录陶作不多与陶氏在当时的地位是相符的。
其次,后人受苏轼影响,未注意到审美意识之迁移。苏轼是不遗余力推崇陶渊明的第一人。例如,他的《书渊明〈羲农去我久〉诗》说:“余闻江州东林寺有《陶渊明诗集》,方欲遣人求之,而李江州忽送一部遗予,字大纸厚,甚可喜也。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书李简夫诗集后》又说:“陶渊明欲仕则仕,不以求之为嫌,欲隐则隐,不以去之为高,饥则扣门而乞食,饱则鸡黍以延客,古今贤之,贵其真也。”甚至给其弟苏辙写信还要说:“吾于诗人,无所甚好,独好渊明之诗。渊明作诗不多,然其诗质而实绮,癯而实腴,自曹、刘、鲍、谢、李、杜诸人皆莫及也……然吾于渊明,岂独好其诗也哉?如其为人,实有感焉。渊明临终,疏告俨等:‘吾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自量为己,必贻俗患,黾勉辞世,使汝等幼而饥寒。’渊明此语,盖实录也。吾真有此病,而不早自知,半生出仕,以犯世患,此所以深服渊明,欲以晚节师范其万一也。”(苏辙《追和陶渊明诗引》)众所周知,苏轼在文坛上影响力之巨,其时其后均罕有其匹。这无疑为陶渊明在当时乃至后世的文学地位,奠定了极好的基础。但与此同时,他对萧统和《文选》的贬斥,则对《文选》的传播及地位产生了不小的持续性消极影响。如宋元之际的诗论家方回,不仅在《诗思十首》中对陶渊明评价极高,其《西斋秋感》之十七对陶氏的肯定和对萧统及《文选》的贬斥,也与苏轼如出一辙:“齐梁陈隋诗,真可以不作。至如晋宋间,渊明可无学?盲统集《文选》,似以刖报璞。后生今寒蝉,焉识独唳鹤。缅怀东篱间,用意极玄邈。”此后,直到清人尤侗、陈沆等评点《文选》时仍多用苏氏观点,对萧统《文选》贬损语气之激切,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显然,上述受苏轼影响者,同样未注意到审美意识的迁移。
事实上,不仅古人,今人也多未注意到这一点,或因他们对陶渊明的认识与评价主要来源于苏轼。即这种从后往前看的评价,带有强烈的“后补性”,而不免导致人们在看陶氏时,往往带着由苏轼所引导的价值观,并因之对萧统及《文选》多有贬损。问题是,这主要是缘“情感的冲动”,而非客观的评判。因此,这并非萧统和《文选》的问题,而是后人忽略审美意识的迁移,以“今”衡古所致。
第二,录文评价还和独见共识互转有关。文学作品评价的升降,固然与时代变迁所致的审美意识迁移密切相关,但同时也和“独见与共识”始终共生,即“独见与共识”伴随审美意识的迁移而相互转化。就“共识”的层面来看,因为陶作在当时声名不高,故萧统收录不多。而随着时代变迁,到了苏轼那里,又被推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这是苏轼的“独见”。之所以说是“独见”,因其时对陶作有如此高的整体评价者,绝无第二人。那么,后人应如何看待苏轼这种贬《文选》而扬陶潜的做法呢?
首先,就后世评价与接受的层面说,苏轼主观性极强和带着强烈情感冲动的讥讽与贬损,确实对《文选》有一定的伤害。然而,就陶渊明作品价值的被发现,以及他在后世直至现在依然无比尊崇的文学地位来说,苏轼的推举,则可谓居功至伟。
其次,当我们从“共识与独见”的维度来看,可知苏轼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喜爱,实质正是基于他超越时代“共识”的“独见”,由此可见其识力之非凡。而这种“独见”,一方面由于苏轼文坛领袖的身份地位,影响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审美意识发生迁移,苏氏之“独见”又逐渐成了人们的“共识”,即陶氏其人其作之评价实现了共识→独见→共识的转变,这又是苏轼之论的价值。或许,我们甚至可以猜测,苏轼对萧统和《文选》的批评,未必全出于主观故意,而很可能受到其潜在的“独见”之影响。
此外,关于录文的评价问题,我们还需注意到由“独见”所致的普遍现象:众口难调。个体的差异性决定了人们在看待同一事物时,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文学作品的审美亦如此。不同时代的审美不尽相同,同一时代不同个体的审美也时有差异。如周敦颐《爱莲说》云:“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而这种现象,又古今无异。如刘永翔《钱钟书·程千帆·沈祖棻》一文曾说:“对许多众口一词称扬的作家或作品,槐聚先生并不心赏。如沈复的《浮生六记》,林语堂、俞平伯二公推崇备至,槐聚先生却称之为‘一部我不很喜欢的书’……黄节的《蒹葭楼诗》,陈三立、张尔田、汪辟疆等均赞誉有加,梁鼎芬甚至叹为‘三百年来无此作手’……而槐聚先生却说他‘号学后山,实则依傍散原,竭蹶张皇。散原尚能以艰涩自文饰,晦闻寒薄浅露,于是不通乱道处一目了然矣’。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偏嗜,所谓‘众口难调’是也。”刘先生这段话,恰恰道出了“独见”对录文及其评价影响之大。
由此可见,苏轼贬《文选》而扬陶潜这一行为,表面上是苏轼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的认可和对萧统录文“去取失当”的批评,实质却牵涉到录文评价的两大因素——“审美意识迁移”和“独见共识互转”,而由此衍生出的种种问题,不仅在《文选》,在其他作品选集也普遍存在。明此,便知现当代有关这一问题的研究,每多疏忽于出发处辨路向,而着力非在关键处。
(作者:周春艳,系贵州民族大学文学院讲师)
啤特果是热性还是凉性-业百科啤特果不是热性也不是凉性,属于温性,味酸甜。别名皮胎果、剥皮梨、酸巴梨,具有喜阴湿、耐寒、抗病虫害等特点。单株产量最高可达1800公斤左右,平均。关于啤特果的说明文?1、啤 ...
[环球时报综合报道]据英国《卫报》13日报道,英国脱欧对于本土动物园的濒危物种造成了不小的威胁,因为那些烦琐的法律文件和流程让他们不便和欧盟其他动物园进行物种交换,扩大基因库的工作因此难以展开。为 ...
[编者按] 美国总统拜登前脚离开中东,俄罗斯总统普京也于7月19日开始了他的中东之行,在伊朗首都德黑兰会晤了伊朗和土耳其领导人。俄乌冲突战火正炽,美俄总统的中东之行的博弈意味不言而喻,而作为美国 ...
当地时间8月30日夜间,俄罗斯总统事务局中央临床医院发布消息称,苏联最后一任领导人戈尔巴乔夫当晚因长期重病医治无效去世,终年91岁。 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整理20张有关戈尔巴 ...
中新社莫斯科8月5日电记者田冰)俄罗斯总统普京5日签署一项关于在金融、燃料能源领域实施特别经济措施的法令,禁止持有俄战略企业、公司股份的“不友好国家”投资者在2022年12月31日之前交易股份,包 ...
据数据统计,凯迪拉克2022年上半年在华累计销量为8.4万辆,与去年同期相比销量下跌30.58%。其中,第一季度销量约为4.7万辆,第二季度销量约3.7万辆。多方因素影响,凯迪拉克销量出现颓势2022 ...